时评:哪来这么多建房钱?买房钱又从哪儿来
浏览:1882 作者:维权网 评论:0 发布日期:2006-12-18 13:17:50资料图片
据新华社信息电 12月11日,国际清算银行(BIS)发布季度报告指出,中国的房屋贷款市场达2270亿美元,规模居亚洲之首。中国的房贷市场增长迅猛,截至2005年年底已占中国GDP的10%。商业银行成为房贷市场的主要放贷者,而住房公积金贷款占房贷市场的比重约12%。
一边抱怨着房价“高得离谱”,一边却甘当“房奴”拚命贷款买房;一边是宏观调控措施的频频出台,一边是商品房价格的飞速上涨和持续热销……面对发生在房地产领域的这些令人费解的现象,我们不禁要问:建房的钱从哪里来的?买房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?一组数字让我们明白了答案——1998年全国银行发放房贷仅426亿元,2005年房贷总额达49100亿元,七年间飙升115倍。原来,钱大部分从银行里来。
反映房地产投资过热
中国房贷规模增长如此迅速,它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提醒,中国房地产投资是否存在过热问题。部分地区出现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、房价上涨过快以及低价位住房供不应求、高档住宅空置较多等结构性问题,或多或少与银行风险管理意识淡薄、贷款审查不严,违反有关规定放松信贷条件有关。“在银行资金的哄抬下,中国的房地产业正呈现出一种价格蒸蒸日上、场面欣欣向荣的虚假繁荣,这不是正常现象。”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说。
房贷规模过大更可怕之处在于,在表面的繁荣景象下,隐藏着楼市巨大经济泡沫的金融风险和危机,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威胁。房地产既是资本回报率较高的市场,又是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危险地带。一些银行在利益的诱惑下往往忽视了后者。
导致大量“房奴”的产生
上世纪90年代,由于资金链骤然断裂,一度导致中国部分地方房地产泡沫破灭,银行背负了巨额的呆坏账,教训深刻。根据有关部门调查,当时泡沫最盛时,银行被套牢资金高达6000亿元,这些年用于抵债的大量房产和土地还是当时留下的不良资产。正是基于对房地产信贷潜在风险的深刻认识,今年5月,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九部委《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》,要求进一步发挥信贷政策的调控作用,严格房地产开发信贷条件,然而收效甚微。
同时,它还导致大量“房奴”的产生。中国群众在住房消费上“买涨不买跌”的跟风心理以及过于超前的不理性消费,在低门槛的房贷“引诱”下必然沦为“房奴”。有调查显示,在贷款买房的人当中,54.1%的人月供占其收入的20%-50%,甚至有31.8%的人,月供占到了其收入的50%以上。